吴敬琏最新文章强调,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他指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潜能。吴敬琏认为,通过改革开放,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与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探索与争鸣》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吴敬琏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资深专家,其观点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前经济形势与挑战
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全球经济的低迷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尽管许多人认为经济增长的急速降温主要是疫情这一临时性因素导致,但现实情况却远比这复杂,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当下,人们曾经热切预期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社会需求全方位的“报复性增长”并未如期而至。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下行压力作出了精准分析,指出中国除了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增长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境外,还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新挑战。“预期转弱”成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预期转弱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吴敬琏指出,“预期转弱”的基本原因并非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够有力,也非企业界对政策反应不够敏感,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市场是一个多种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分散决策、最终汇成合力的过程,在规则明确、信息透明、政府给出可信赖承诺的条件下,市场主体才会对经济发展前景形成稳定的良性预期。
为了重树良性预期,首先需要弄清楚“预期”为什么会“转弱”,吴敬琏认为,企业家对经济发展预期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对营商环境是否抱有更强的信心,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使各类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抱有信心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即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是增强良性预期的根本所在。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
吴敬琏强调,提升良性预期的关键在于毫不动摇地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法治化则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石,国际化则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40多年历程,吴敬琏指出,尽管我们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上世纪80年代的商品经济,到90年代明确为市场经济,再到21世纪进一步明确为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关于市场经济与统制经济模式的争论从未停止,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觉,坚定地维护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成果。
具体层面的基本问题
在吴敬琏看来,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必须深入追问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市场交换的本质及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机制;二是法治的内涵及中国如何建立法治社会。
关于市场交换的本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体系实现的,物品的相对价格反映了它们的相对稀缺程度,按照这种价格进行的交换就能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原理,一些人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也可以称作市场经济,吴敬琏指出,这种观念忽视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误解。
关于法治的内涵,吴敬琏认为,法治是一种源于古代、到近代才逐步完备起来的治理制度安排,它最基本的内容是符合基本正义的法的统治,法在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任何人不能超越其上,尽管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提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事情仍时有发生,这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法治化改革,正确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实现私权的保护和公权的限制。
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结合
吴敬琏指出,“预期偏弱”是在前一个时期逐渐累积起来的,要从根本上转变“预期偏弱”,就需要用长期主义政策加以应对,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长期政策显现效果需要较长的时日,在采取长期政策的同时,也需要结合短期政策来应对短期冲击。
他提到日本在应对经济衰退时的经验教训,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因《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和外需疲软而陷入衰退,当时日本政府采取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牛市,但也导致了巨大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种下了“失去的20年”的祸根,安倍晋三政府提出的“三支箭”施政方针中,前两支箭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三支箭则是结构性改革,这种以长期政策为基础、把短期政策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